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說:“曾參啊,我的學(xué)說貫穿著一條最高原則。”曾子說:“是的。”孔子出去之后,其他學(xué)生問道:“這是什么意思?”曾子說:“他老人家的學(xué)說,只是忠和恕罷了。”
仁的核心是善。善視萬物,善待眾生,善解肯綮,一切為他者計(jì),一切以不損他者而利他者為準(zhǔn)則,且無為私、為我的小家算計(jì),即為仁。顯然,仁中有真,非真不足以為仁;仁中有和,好斗不足以言仁。
曾子所論“忠恕”,是天地大仁在常人一層的表現(xiàn)。仁有不同層面的內(nèi)涵:在較高層面,它是無私無我;在一般層面,它是忠恕。
宇宙的特性有三,其一是真,其二是善,其三是寬和。天地?zé)o善,眾生便無恨不生,無惡不作,無序不亂。天地以其善在,所以道德長存,天地永固。生命重善,便能積德,便能修心,便能悟道,便能返本歸真。塵世生命的最大意義,即在返回產(chǎn)生他的地方。返回的途徑之一,即是修心,同化善的特性。
孔子的思想是仁。其實(shí)應(yīng)說,孔子從天道中體會(huì)到善的特性,所以對人提出“仁”的標(biāo)準(zhǔn)。
有一次楚莊王宴請他的一批得力臣下,并讓自己心愛的一位美人斟酒助興。夜幕初降,眾人都有了幾分醉意。又遇一陣風(fēng)吹來,燭火突然熄滅。黑暗中有人趁機(jī)拉住美人的衣袖,想一親芳澤。但她不僅掙脫,而且扯斷那人的帽纓。燭火重新點(diǎn)燃后,美人拿出那條帽纓,定要楚莊王查出那人,嚴(yán)加懲處。楚莊王卻下令說:“今日和良臣猛將飲酒,務(wù)必一醉方休。并且,在吹熄燭火后,誰不把帽纓扯斷,誰就沒有痛飲盡歡,誰就必須受罰!”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