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城市的風很大
有夢的人總是晚回家
當我們還是孩童的時候,總是一群人一起玩耍。當我們念大學了,一群人變成了幾個人。當我們真正成長了,卻常常是一個人獨自拼搏。
微博上說,在假期的日子里,千萬不要一個人睡午覺到傍晚,當你醒來睜開眼看著朦朧漆黑的天空以及空蕩的房間,會有一種被全世界遺棄的感覺,孤獨在這一刻體現的淋漓盡致。
同樣,
當你一個人在其他城市打拼的時候,
當你難過無助需要親友陪伴,他們卻不在身邊的時候,
當你在乎的人有困難,你卻無能為力的時候,
當你沉浸在一段感情里,可對方卻已揮手離開的時候,孤獨更是清晰。
誰都不是無堅不摧的城墻,總有情不自禁的熱淚盈眶。
詩人余光中先生,他童年的天空,看不見風箏,只是轟炸機,余先生生于南京,九歲因戰爭逃離故鄉,母親一條扁擔把他一路挑到常州,輾轉于重慶,戰火籠罩,交通封鎖,可他從來沒有抱怨生活對自己的不公,一生漂泊從江南到四川,從大陸到香港,在美國任教,最后在香港落腳學習。
數次逃亡,幾次離鄉,詩人的寂寞,文人的孤獨,他一人占有,一篇鄉愁將他的無奈,離鄉,表現的淋漓盡致,可他從沒被孤獨打倒,在經歷人生的大風大浪后,對生活的熱愛,一如往昔。
“你是個獨立的人,無人能抹殺你的獨立性,除非你向世俗妥協。”這句話是他本人的寫照,也為每一個獨自面對苦難的人提供生命的啟示和前行的力量。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難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也只能一個人走。
熬過了,這就是你的成人禮,過不去,求饒了,這就是你的無底洞。
塞林格在《麥田里的守望者》說,長大是人必經的潰爛。或許成長本身就是一場單槍匹馬、漫長艱苦的孤獨之旅,一條路,一個人。
之前看過一部叫《地鐵末班車》的記錄短片,記錄形形色色晚歸人在最后一班地鐵里的狀態。
兼職司機張文說:“每個月的房貸壓力大,下班后兼職做代駕司機,把最后一位客人送到后就趕最后一班地鐵回家,老婆要等我回去才肯睡。”他的臉上滿是倦容,眼神卻是溫暖的。
年輕的設計師潘瑩正和她的母親通話:“媽,我不累,晚飯吃過了,在回家的路上,這個月工資高,回來給你買幾件新衣服,你早點休息。”打完電話后她還爭分奪秒的在筆記本電腦上趕著第二天要給客戶的方案。
工人李明說今天差點被掉下的鋼筋砸到,到現在心有余悸,他覺得自己不是個好爸爸,一直在外面打拼,女兒的家長會一次都沒去過,提起他的閨女,他的眼眶濕潤。
最后一班地鐵,送著最后一班夜歸人回家。
面對巨大的壓力,你可以難過可以哭泣,但是不要讓這狀態持續太久,難過的越多,快樂就越少。
真正堅強的人,越是想哭反而笑的越大聲,懷揣著悲傷和痛苦,帶著它們微笑前行。
生容易,活容易,生活卻并不容易,這個世上有那么多人過著不如意的生活,可他們還在為了自己的夢想和追求奮斗著,不輕易言棄,獨自經歷,獨自承受生活中的疼痛,卻把愛和溫暖留給了心中的人。
人生漫漫,想要到達繁華,必經一段荒涼。人世滄桑,你總要一個人,熬過所有的苦難。
只有靠自己才能真的實現自救,也只有自己走過每一次人生的起伏,內心才豁然開朗,更有底氣。
相信生命中的這些意外和不美好,它能讓你在經歷了艱難的考驗后更加堅強和無畏,也能讓你更樂觀地面對以后的生活,生活本就五味陳雜,不管是什么滋味,都需要你親自去品嘗。
這座城市的風很大,有夢的人總是晚回家。
最后北門愿你:每一次走出白日樓層,都滿懷幸福和夢想,也愿你每一次走進深夜暮色,都有一盞燈等你晚歸。
熱門專題: